望春風--春風何時再拂半導體?
1. 前言
2. 半導體產業特性
3. 半導體產業結構
4. 2000年半導體產業回顧
5. 產業景氣是否落底的判斷依據
6. 2001年與2002年半導體產業展望
7. 結論與建議
8. 個股介紹-台灣積體電路

肆、 2000年半導體產業回顧


一、 新經濟狂潮的網際網路與無線通訊的需求驟減

2000年上半年,全球半導體延續者1999年的成長力道,業績持續創下新高,全球銷售金額從2000年2月的146.4億美元,每月均創新高直到11月的186.6億美元的高峰,在6月份首度突破160億美元之際,業界與分析師對半導體的前景均一片看好,認為此波半導體景氣最快要到2002年至2003年才會反轉向下,其所分析的主要論點依據為近30年來半導體產業的矽週期循環主要是以10年為一週期,因此預估從1996年到2005年左右的10年間,為一完整的成長率變動週期。分析師提出此論點,業界也以此論點作為產能擴充的主要說服理由。龐大的資本支出與產能的增加,在個人電腦與行動電話的成長力道出現疲弱時,一場出乎意料的景氣衰退隨之而來。

回顧全球半導體的市場規模,在1979年3吋與4吋晶圓為主流的時代,第一次突破100億美元,1989年突破500億美元,而經歷了15年的應用發展後,晶圓尺吋也由5吋、6吋進展到8吋的時代,在1994年更突破1000億美元的關卡。

而去年業者以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成長率的變化幅度來看,認為從1975年的負6%的成長,到1984年高達46%的成長,在這9年的平均複合成長率為20.4%,而整個成長率由低點至高點的起伏變化,恰形成一個景氣循環的週期。而在接下來的一個景氣週期中,從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中,年平均複合成長率亦同樣維持在20.8%。因此,業者認為根據過去半導體市場成長率所形成的週期性起伏變化,估計從1996年開始到2005年的10年,會形成另一次完整的成長率變動週期,而所預估的景氣週期的結束將肇因於供給面的增加所致,其預估新一波的12吋晶圓廠的產能供給將會在2003年具經歷規模,而在2005年後廠商的生產技術全面的成熟,將半導體的市場規模推至300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但超額供給的現象,也將會結束1996年以來的10年循環週期。

而在業者只注意供給面的變化,認為需求面將會延續個人電腦的穩定成長,而新經濟時代的網際網路與無所不在的通訊需求將會持續下去,但實際上,需求面早已產生了變化,一場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變化悄然而至:實際半導體出貨量成長率於2000年6月達到35%的高峰,到11月則下滑到20%;半導體市場成長率則於2000年8月達到52%,11月則變為負成長20%;半導體設備接單值由8月的56億美元,縮減至10月的53億元美;至於價格變動最為敏感的DRAM價格,64Mb從6月的8美元,一路幾無支撐的下滑到年底的3美元以下。

事後諸葛的歸納起來,去年半導體景氣下滑的力道勁猛於往年的主要原因,在於短暫的產能不足與迅速消失的產品需求交互影響所造成。網際網路與無線通訊等所謂新經濟型態,在2000年將全球經濟發展規模推上了近十年的高峰,換個角度來看,若無上述兩項因素,則全球經濟應該在1998年即開始緩步下跌,而網路與通訊所強調的即時與迅速,使個人電腦開始與網路相結合,行動電話開始有WAP的上網功能,乃至於藍芽與第三代行動電話的無線網路與影音整合的訴求,諸多的產品,均需要有強而有力、具快速運算功能的晶片來提供,因此半導體的設計公司與製造廠商莫不全力搶占此2000年跨世紀的市場需求,但1996年至1998年連續3年的景氣低潮,不但導致這一時段全球半導體投資明顯減緩,幾乎所有的半導體廠商都不再新建廠房的情況下,也就使得全球產能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從LCD驅動IC、SRAM到Flash的陸續缺貨聲中不但迫使日本、韓國等DRAM廠商須從新調配DRAM產能以加碼 SRAM與Flash的生產,亦在明顯的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通路商大幅增加庫存,造成DRAM價格的大幅上揚,而產能的不足,所有IDM廠便立即轉向晶圓代工廠尋求產能,因此,晶圓代工的產能在2000年初便被預訂滿載,電腦、網路設備與無線行動電話的出貨與營收均屢創新高,全年的半導體景氣也就從原本預估的30%成長率躍升至39%的新高。

而半導體產品需求的半壁江山是來自於個人電腦,但電腦晶片的運算速度已符合個人消費者的基本需求,在無新的應用軟體或是革命性的作業系統出現,加上網際網路狂潮所誘發的機器設備需求,在網際網路公司的B2B、B2C與ASP等營運方向均出現問題,無法創造獲利,造成網路生態的汰弱留強之後,原本市場期待的後續需求均開始縮減乃至衰退。所以,在半導體製造業者極度樂觀的擴張產能,但實際上與最終的消費者需求已產生落差,而下游電子產品廠商因為上半年的假性需求所加訂乃至囤積的零組件,亦造成2000年第四季至今年2001年整個上半年廠商都要努力去消化此部份的庫存,因此,2000年下半年的半導體景氣,就在整體應用需求減弱,期待的新經濟超高成長的期望破滅,同時在存貨的累積與滯銷的情況下,使得整個半導體乃至全球景氣從第三季的高點急轉直下。

二、 需求的驟減導致景氣循環週期的縮短

回顧半導體發展歷史,從1958年積體電路IC推出後,最初只是應用在國防軍事雷達上,取代傳統真空管的功能,直到1971年後Intel推出一系列功能不斷提昇的微處理器後,才真正開啟了半導體黃金時代。從70年代應用於迷你電腦的8位元處理器、70年代末期開始應用於工作站的16位元、80年代末逐漸成熟的32位元處理器80386,並開啟了個人電腦應用的新里程碑。而在1971年至1975年、1975年到1981年、1981年到1985年、1985年到1990年、1991年到1995年,每一次的景氣成長高峰都是伴隨著Intel所推出的微處理器世代衍生而來,此種藉由不斷創新與推出新一代產品,以推展出另一景氣成長高峰的成長循環模式,不但完全遵守摩爾定律,並形成一種半導體產業特有的矽週期產業景氣循環現象,主宰著過去近30年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景氣成長趨勢。

因此2000年市場分析與業者根據半導體市場成長率所形成的週期現象,再加上Intel亦分別將於1997年與1999年推出新一代的微處理器,符合過去的歷史循環特徵,預估1998年將會是另一階段景氣循環的開始,加上2000年初所延續Y2K的電腦汰換熱潮,故應該還有數年的好風光,而於2002年或是2003年在12吋廠之產能開出後,景氣衰退至谷底。但實際上,仔細回顧過去二十多年的半導體景氣成長循環現象,幾乎是在每一次景氣成長的高峰後,隔一年景氣成長率將出現低於7%的情況,並且大都是負成長的局面,例如1980年的成長率為30%,隔年1981年變轉變為負4%;1984年成長率為46%,1985年便大跌至負16%;1988年為39%,1989年下滑至只有7%;最近一次1995年為42%的成長高峰,1996年急速下滑至負9%。而業者所依據的Intel新產品所能帶來的半導體景氣熱潮的延續,在新經濟所強調的網路通訊功能下,消費者發現強大而快速運算的微處理器並不能提昇整體的使用效能,所需要的是寬頻的網路聯絡,因此新的CPU並未在2000年產生多大的需求刺激。因此當以CPU為中心的景氣循環因素不適用時,加上其他供給面的庫存問題,所以當2000年成長率達到為39%的高水準時,註定在2001年將呈現低度成長的局面。


Top